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关于高等教育对人文与科技文化知识选择的思考(2)

来源:河北科技图苑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15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三、高等教育对人文与科技文化的把握 (一)确立培养兼具人文精神与科技素质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,

三、高等教育对人文与科技文化的把握

(一)确立培养兼具人文精神与科技素质的教育目标

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,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,也是落脚点。高等教育在文化选择中要发挥协调人文与科技的作用,首先就要确立好与之相符的培养目标。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发表了《反思教育:向“全球共同利益”的理念转变?》的教育报告,强调提出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,教育要去功利主义,体现人文关怀,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。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需要反思,从而加强学生的“全人教育”。在人文与科技方面,就是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技能兼具的人才。一方面,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,崇尚科技,感受科技的“真”与“美”;另一方面,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提高道德水平,学会做人,学会求知,学会共处,学会做事等等。在具体要求上,学习自然科学与职业技术的学生,要学习一些人文社会学科的知识,而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,也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,使得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不仅有一技之长,也具备高深厚的文化素养。总之,高校需要确立培养兼具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的人才的教育目标,才能在文化选择中平衡和协调好人文与科技,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和人的本质发展需要的人才。

(二)提供多样化选修课程

卡尔·波普指出:“进化和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可供选择的物质的多样性。”欧小军解释为“多样性的选择是事物发展的直接动力,高等教育的多种文化选择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。”具体到高等教育文化选择上,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课程,能为各种需要传承的文化提供传承的载体。高校在为平衡人文与科技发展的过程中,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公选课程,让学生自由选择。因为高校的课程实施是文化选择、传播的重要途径。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,每一次变革几乎都涉及课程,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,改革家都试图通过开展新课程,保守派则要捍卫传统课程。高校为平衡和协调人文与科技知识发展和传播开设的选修课程,既要包括传统文化类课程,也要包括时代前沿科技类课程,既要包括人文精神的培养课程,也要包括科技知识的普及课程。其中还可以包括人文与科技的交叉学科,如科技哲学。此外,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,联系生活。如张龙革所言,“教学必须超越单纯的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传授,应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解读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理解力,也就是要增长大学生的智慧”。

(三)专业与人才评价再思考

雅斯贝尔斯说:“学校越开放,对外部要求就越敏感,从而过于轻率地适应眼前的需要而放弃长远的责任的危险越大。”高校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,又要承担长远的责任。现今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旺盛,自然科学的专业影响力也远胜人文学科,高校在运行和发展中,不能弱化自身保存和传承文化的职责。然而高校要通过文化选择平衡和协调人文和科技学科的发展,培养综合素质人才,不得不面对一些现实问题。专业方面,在教育评估中,科研是重要指标,然而因为学科性质,自然学科的影响力较大,对学校排名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较大,所以人文学科及人文类高校在竞争中处于劣势。另一方面,在上文中也提到,社会对科技类的人才需要远胜于文史类,而且普遍来看,科技人才的待遇高于人文类人才,所以学生们选择时多偏向于自然学科。面对这些现实问题,这就需要在就需要对专业和人才的评估进行再思考。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,在公共选修课环节,可要求人文和科技知识两类学科必须各达到一定的分数标准;在教育评估时,评估标准制定者与评估者都要考虑到学科性质的差异;社会弱化大学综合实力排名的影响,提高人文学科人才地位;高校加强人文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,提高就业竞争力,扩宽其就业途径等。

在科技时代,社会也需要人文。在人文与科技失调的今天,高等教育在文化选择中要发挥杠杆作用,平衡和协调人文和科技的发展,培养兼具人文精神和科技素质的人才,这是社会的需要,是时代的重任。但高等教育在对科技和人文的选择中,不能鼓吹人文专业,不能因为开设文科专业的成本较低,以借着发展人文的借口一味扩大文科专业的招生规模,忽略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问题,从而加大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严峻性。总之,高等教育在文化选择中要协调人文与科技,又不能忽视社会和学生的现实问题。至于如何把握现实需要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张力,这需要教育家们以及全社会共同思考、讨论。

文章来源:《河北科技图苑》 网址: http://www.hbkjty.cn/qikandaodu/2021/0715/795.html



上一篇:浅谈三农新闻的采写与挖掘以江苏省东海县三农
下一篇:科技发展如何处理好开放与自主的关系

河北科技图苑投稿 | 河北科技图苑编辑部| 河北科技图苑版面费 | 河北科技图苑论文发表 | 河北科技图苑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河北科技图苑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